《一如既往》恆久不變的智慧建議

亮點觀念

  • 投資於”風險的準備”,而不是風險的預測
  • 將痛苦視為進步的必要成本
  • 澄清自己的期望 : 是為了自身的成長,還是為了外界的期待
  • 遇到分歧時,同理他人的經歷

故事的力量

《一如既往》,是摩根.豪瑟的新作。

結構上與他另一本有名的著作《致富心態》相同。也是一本短篇文章集,每個章節有著大量的事件案例或故事,闡述歷史上,人類某些核心行為和思維方式是保持不變的,並且提供應對的建議與心態。

因為是短篇文章集,所以未必要依序閱讀,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篇章挑著來讀。

先打個預防針,如果你不喜歡藉由事件與案例來引導思考,那就會覺得這本書似乎廢話有點多。甚至會發現每篇的開頭和結尾,通常就能直接概括出重點。

但是,想像一下,這樣作的話,那這本書乾脆直接變成一篇文章 : 摩根.豪瑟,23個世間不變的道理 XD

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的故事和案例呢?

就像我們在網路上會看到一些厲害的語錄,但往往點個讚之後…就沒有之後了。(這件事也是一如既往阿…)

雖然道理看似簡單,但往往受限於人性而難以體會或理解。

《一如既往》 透過大量的故事與案例,提供了這些道理的脈絡,讓人能夠去接受、去思考這些道理。

中文版書籍是請綠角來寫推薦序,我覺得非常適合。書中的內涵與綠角推廣的指數化投資相似 : 簡單易懂,但人性總難以接受。


風險的真正意涵

「扣除你認為自己已經考慮過的一切事物之後,剩下的就是風險。」

Carl Richards

保險領域是這樣定義的,風險通常由三個要素構成: 不確定、有損失的可能、未來發生。

書中認為,我們對風險的理解常常限制在已經盤算過的範疇內。

然而,真正風險存在的地方,是超越了人們通常所認知的範疇。

風險之所以是風險,正是因爲無法預料!

因為沒有人預料到,就沒有人為其做準備,最終將產生巨大的損害。

舉例來說,台灣雖然近年來颱風較少,但過去風災曾導致許多損失。就算科技可以預測颱風的路徑和強度,但颱風帶來的災害卻是遠超出預期,這就是風險。

那為什麼沒有預料到呢 ? 或許是我們太過於依賴著過去可行的經驗,也或著是被當下一切都很正常的情況所蒙蔽。

這種超出想像的災害,是很難去做出完善的計畫。

因此應該保持的心態與做法是:要投資於”風險的準備”,而不是一味的針對風險去預測

投資風險的準備,簡單來說就是準備的比你想像的風險更多一些。風險就是如此不講道理,你的準備超出常規也是合理的 !

比如,當我們計劃離職找新工作時,會準備一筆生活急用預備金,即使預計在6個月內可以找到新工作,急用預備金也要準備到10-12個月的金額,以利面對那些我們所盤算不到的風險。

閱讀這個篇章時,我想到<這個勇者明明超TUEEE卻過度謹慎>這部漫畫。勇者主角的各項戰鬥數據值都超高,但仍然謹慎到讓人覺得太扯了吧的程度。

他會囤積大量的道具,並且訓練到技能滿等,連對手是史萊姆都會全力以赴去攻擊,以免史萊姆有極低的機率讓自己產生危機。這或許完美呈現了本書所希望帶給讀者對於風險的最佳理解和應對態度。

本書談論到的風險議題,給我的啟發是:心中要存有風險總會到來的念頭,為風險多做準備。但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讓這份準備破壞到正常的生活節奏。但也不要對那些尋常的風險過於敏感,例如 : 股市總是5-7年會崩盤一次。


因應時間流逝,採取的行動

閱讀後我把其中幾個篇章歸納為:因應時間流逝,而應該採取的行動

  • 體認優勢不會長期存在
  • 利用耐心達到複利效應

優勢不會長期存在

有些成功並非來自謹慎緊密的規劃,更多地是來自恰到好處的時機,也就是幸運。然而,幸運往往是有時效性的,若本身沒有持續進步,當環境條件不利於自己時,就會失去優勢。

歷史上有許多企業案例,就是取得短暫優勢後,因為不再進步而衰敗。

回到個人成就也是一樣,俗話說 : 不進則退,就像是待在跑步機上,至少要為了留在原地持續地奔跑。

跑步機奔跑

利用耐心達到複利效應

最值得實踐,也最難實踐的便是複利效應。複利效應需要時間的累積和發酵,這正是長期思維的核心所在。

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

原子習慣

無論是好的或壞的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細節累積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複利效應,最終演變成巨大的成果(後果)。

但問題就在於,為什麼人們無法忍耐到複利效應出現成果的那一天?

因為凡是值得追求的事物,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痛苦。

人們總習慣尋找規避痛苦的捷徑,或是設法用小的風險去換掉大的風險,卻沒預測到小風險的積累最後造成比預期的大風險還更巨大的風險。

我們需要學習 : 在一定程度的容忍力底下,將痛苦視為進步的必要成本。

同時要發揮耐心,才能建立稀缺的價值。每天的微小進步,就像書中所舉例的生命演化一樣,成功是由無數微小的變化經過漫長時間的累積,而不是在一瞬間產生的。

面對這種需要長期抗戰的成效,我們的思考方式可以調整為:不是著眼於短期的成功,而是著眼於如何在長期中保持最佳的狀態。

複利效應

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幾個篇章,我統整為談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並且分為兩個面向:

  • 想要自己跟他人一樣
  • 想要他人跟自己一樣

想要自己跟他人一樣

我們的期望,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 : 當大家都有某個東西,自己卻沒有時,就會想要去擁有。

這現象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更為放大。大部分的人不會透露他們的痛苦與困境;相反地只會展示出最美好的一面,某種程度來說,算是一種表演行為。

一旦過度關注他人的美好一面,就會失去對於期望的控制,渴望那些超出自己所應有的一切,從而陷入痛苦之中。

當然,沒有慾望就沒有進步的動機,因此管理期望的困難之處,便是看起來像是壓抑了自我潛能與不求進步。

解決的方式就是,當有”想要跟他人一樣”的念頭產生時,先澄清自己的期望 : 努力追求是為了自身的成長,還是只是為了達到外界的期待?

將期望設定在合理的範圍內,建立自我價值,不要過度依賴外界的期待來評價自己。

此外,對於那些成就非凡的人,要理智的知道,這些所謂的“狂人”所擁有的能力與特質,往往是把雙面刃 – 既是優點又是缺點,我們不應該分開來看待。

像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是一個知名的例子,瘋狂與堅持使得他的夢想目標一步步達成,但也影響了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

在媒體與社群上通常只看到那些厲害之人的冰山一角,一旦深度了解全部面向,就會理解到,不可能想要有跟他一樣的優點卻又不要那些缺點。

想要他人跟自己一樣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事件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

經驗不同的人,想法也會不一樣,因此分歧就會一直存在,而大多數的辯論並不是真的意見不合,是經驗不同的人彼此討論。

有些人表現出看似不合我們心中常理的行事原則,可能是由於經歷過令人無法想像的重大壓力,他們內心留下的疤痕一直沒有辦法消散。

像是經歷過金融海嘯的投資者,過程中資產減少80%以上,對市場永遠失去信心,即便目前推出風險較低的ETF,他們也不敢在將資金投入於股市中。

或是生活中,祖父母輩總是認為我們將金錢揮霍於享樂;而我們也總是覺得他們太過節省,應該利用一部分金錢去改善生活品質,但他們就只是將金錢存著,才有安心感。

這些行為都是因為他們經歷過的事情所造成。同樣地,我們的行為,他人也會因為沒有經歷過無法理解。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感受。因為曾經被闖紅燈的機車撞過,所以過馬路時,即便綠燈了,我也會等個幾秒再走過去。不理解這段經歷的人,就會覺得被機車撞到的機率這麼低,已經綠燈了,為什麼要走不走的,浪費時間。

書中建議與人交流發生分歧時,比較好的心態是記得問問(或想想):你有哪些我所沒有的經驗,讓你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如果我和你有一樣的經驗,我對世界的看法和你會一樣嗎?

通過這種方式,讓雙方的立場接近,盡可能達成共識。

不同的人再交流

掌握且有意義的,是那些不變的行為

雖然那些充滿變化的事物總是奪走人們的眼球,但真正能掌握且有意義的,是那些不變的行為。

書中舉出人們恆常的行為與心理模式,並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教訓,幫助我們在遇到各項事物時,調整好應對的心態與做法。

《一如既往》除了讓我獲得人生啟發之外,如果你對於人類歷史、行為、心理等議題感興趣的話,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各章節重點與心得整理

1.事件的成因總是隨機且複雜的。根據人的行為做預測,而不是針對事件,並對於事件有更多的想像力。

2.無法預測的危機才是風險。準備的比你想像的風險更多一些,風險如此不講道理,你的準備不講道理也是合理的。

3.控管期望,放下比較心態。你想要進步,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世界的普世期待。

4.狂人們有令人尊敬的能力與特質,但也有相對讓人討厭的特質,我們不應該分開來看。不可能想要跟他一樣的優點又不要那些缺點

5.人們想要確定性,但現實往往是機率。不要對尋常無可避免的風險過於敏感,例如 : 股市總是5-7年會崩盤一次。

6.好故事更重要,能讓人聚焦。什麼事是正確的,只是被表達的不好因此讓我們忽略了;什麼事是我們深信不疑,但其實只是高明的行銷手段。

7.數據無法解釋與預測所有事,例如人性與人類的感受。有時候聽聞比數據更能反映事實。

8.平靜就是瘋狂的種子,物極必反。太過安穩會忘記危機的可能。超過一點點就好,見好就收,適可而止。

9.成長太快不好,凡事都有適合它的時程。耐心可以成究稀缺的價值。

10.悲劇或壓力才能產生劇烈的變化與創新。誘因是創新的原動力。變得更好的誘因弱,不想變慘(例如死亡生病等)的誘因強。

11.複利效應容易被忽略,因為需要時間發酵。製作複雜,破壞容易。我們容易低估進步的達成。

12.積沙成塔,壞的事也一樣。不可能用小的風險去換掉大的風險,小風險可能造成大風險發生的機率提高。不是思考馬上成功,是思考如何長時間維持最佳狀態。

13.進步需要樂觀與悲觀共存。像悲觀主義者一樣計畫,並且像樂觀主義者一樣夢想,這就是平衡。

14.完美未必是最好的,一點點的缺乏效率其實更好。把全部投入於效率上,會有風險的產生。某些事物夠好就好,把精力放在其他值得的事情上。

15.值得追求的事物會伴隨些許痛苦。要有某個程度的容忍,把痛苦當成進步無可避免的成本

16.競爭優勢不會長期存在。有些成功是屬於幸運,因此要不斷奔跑,沒有任何競爭優勢可以強大到可以安於現狀。

17.人們容易忽略新事物的潛力。有多項中上以上的技能,經過組合,可能會比只有一項超強技能來的更好。

18.大部分人不會透露是什麼讓他們痛苦,所看到的美好形象要想到 : 一切都是銷售需求所產生。

19.誘因的力量很強大,再好的人也可能因為誘因做出瘋狂的事情。如果誘因改變,我們的行為是否會不同?

20.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體會才會明白,自己與他人都是這樣。

21長期思維這件事,知易行難。自己相信還不夠,最好身邊的人也一同相信。但要注意: 頑固經常會偽裝成耐心。

22.簡單的事物感覺像是輕鬆的散步,複雜的事物是心智的馬拉松。但真理最重要的特質就是簡單。

23重大的壓力會留下疤痕,永久改變人的想法與作法。與人交流時記得這個想法:你有哪些我所沒有的經驗,讓你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如果我和你有一樣的經驗,我對世界的看法和你會一樣嗎?

延伸資料

作者的前一本著作<致富心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