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感想:獨立書店生存討論

《獨立書店:逛與不逛的掙扎》這篇貼文,在我的同溫層中看到不少討論。

原發文者這幾天也發了另一則內容以致歉為主的貼文。

我覺得這篇文中主要引發爭議的3個部分 :

  • 發文者身分
  • 不買書的行為與理由
  • 沒有提供有效解法

發文者的身分

如果只是一般人發表想法,大家看過不認同也就算了,但身為文化部委託的書店訪視員,提出這些言論自然會被放大審視。

而且他只是指出了大家都知道的問題,卻未提出更好的解決方式,那這些言論看起來更讓大家覺得是雪上加霜。


不買書的行為與理由

有一些人生氣的點是他表示不買書的行為。

但其實細看這篇文中,他有寫到因為空間問題丟了一些書把書房地板清空。

從他有書房又空間不夠需要丟書,可以推論他曾經是一個買不少書的人。

我也覺得空間與保存確實是一個難題,房價這麼高的情況一般人能支配的空間本來就不多,再加上台灣容易潮濕的環境。

我自己書架上也有不少書都有黑點,直到去年底開始閱讀電子書之後,深刻覺得電子書省空間又不會發霉,真的是方便的。

但原文作者提到另一個不買書的觀點是 : 認為出版業使用大量紙張和過度出版是缺乏永續性的。

我是覺得這點是滿尷尬的啦,已經有不少人整理出紙本書相對環保許多的數據,只能說這個部分是他沒有經過深度考證才產生的想法。


獨立書店的生存

原文提到 : 「現代的書店最好的角色不再是圖書銷售的通路,而是策展的場域。」

「不被「圖書銷售」的舊模式限制住,商業上能夠存續,而且能夠與顧客共創好的體驗。」

恩…我是覺得他這樣是有講跟沒講一樣啦 XD 而且這樣書店還是書店嗎 ?

不過獨立書店的生存這題,真的太難太難,所以提不出什麼解法也是正常的。

這題應該是整個圖書產業的問題 :

  • 利潤低下
  • 購書人口減少

我想到前幾年看過”網路書店的「狗屁化」”的那篇文章

桃子跟獅子平台各種價格戰,造成圖書利潤的打擊。

消費者胃口已經被養成 : 沒有比79折更優惠時,買書是不划算的。

縮小到獨立書店這個戰場,現實競爭對手有連鎖書店,網路書店,電子書。

更深入的問題,知識內容在這時代傾向越來越快速跟方便獲得,閱讀書本的人口下降,才是更大的隱憂。

書店當然可以用講座,活動,販售咖啡等方式增加收入,只是賣書的利潤低,跟購書人口減少這2件事,依舊是無解。


國外有圖書不二價制度

跟太太討論時才知道日本是有圖書不二價制度。於是查了一下,發現德國、挪威等國家也有類似的制度,

有些國家是在新書上市有給予一段保護定價期(半年到一年),零售商在折扣上是有限制的。

這或許是利潤層面上的一個解決方式。

(原由估計是對於文化財保護的一種機制)

但還是老話一句,如果不想失去你喜愛的事物,不論是圖書、音樂、影劇、餐廳等,在能力的範圍內還是進行消費支持一下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