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面對、和解、改變

亮點觀念

  • 3 種自我狀態
  • 與過去和解
  • 改變是自己的責任
  • 擺脫心理遊戲

有的人外表看似快樂,但是如果可以看到他的內在,會發現他的內心充滿憂鬱。這種情況在我們的周遭上演著,甚至自身就有過類似的經驗,會疑惑著 :

該去試試看心理諮商嗎 ?

看了就會讓情況好轉嗎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透過蛤蟆與蒼鷺的心理諮商對話貫穿內容,讓人如同置身窗邊觀看整個過程,並且了解心理諮商究竟能提供什麼幫助。

書中的角色情節,來自英國經典故事《柳林中的風聲》,每一章節前的插畫都十分可愛,為故事增添了一絲輕鬆愉悅的氛圍。


心理諮商的過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隨著故事劇情的演進,彷彿我們身處與蛤蟆跟蒼鷺同一個空間,近距離去看他們的心理諮商過程,我閱讀完後認為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理解與面對、溯往與和解、選擇與改變。

情緒的理解與面對

理解情緒是認識自我、走向完善的關鍵。

如果無法理解與面對情緒反應,甚至習慣壓抑或忽略情緒,這樣做就像截肢一樣,讓自己的情感變得殘缺不全。

書中蛤蟆最初不知道自己感到憂鬱無力的原因,甚至在諮商時,蒼鷺問他今天感覺如何,蛤蟆只是反射性的社交回答:很好,謝謝。

可是他並不是真的感覺很好。直到透過持續的諮商,逐漸面對並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與來源。

過去的釐清與和解

理解童年和過往是通往改變前關鍵但困難的一步。

當過去的經驗對情緒和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時,探索過往可能會引起強烈的抗拒與痛苦,因為這樣的過程會打破現有的表面平衡。

然而,正視過去並與它和解,才能更認識自己,同時走向更深層次的轉變。

改變是自己的責任

最終要做出改變的仍是自己。

諮商者與諮商師雖是合作的關係,但心理諮商並不像感冒看醫生拿藥吃了就能快速好起來。而是可以獲得身處情況的整理、理解原因。

最後需要自己願意選擇去改變,並為自己的選擇去負責!


3 種自我狀態

3 種自我狀態

在蛤蟆與蒼鷺的諮商過程中,蒼鷺引導蛤蟆了解到,當人們遇到事件時,可能會呈現3種自我狀態:兒童、父母、成人

兒童自我狀態:

  • 自然型 : 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感受,例如:快樂又熱情、悲傷、憤怒、恐懼。
  • 適應型 : 隨著年齡稍微增長,從經驗中學會根據周圍環境做出適應性的反應。例如,根據養育的環境不同,憤怒時可能是比較外顯的大吼,或是比較壓抑的鬧憋扭

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就像回到小時候,並無太多的深思,而是直接的反應出對事件的情緒與動作。

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是從童年時期模仿或學習父母的言行舉止而來。這些行為和價值觀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植入,即便成年了也會表現在生活之中。

書中舉例了挑剔型的父母特徵 :批評、嚴厲、憤怒。

而蛤蟆認為自己沒有父母自我狀態,但其實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父母自我狀態,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發現自己的父母自我狀態,挑剔的對象也是自己⋯

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是脫離了兒童狀態的基本情緒與父母狀態的模仿,不受過去情感和家庭影響的束縛,對於事物能夠保持理性,做出當下的合理評估,並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唯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中,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深入的認識,並且做出全新的體悟。


擺脫心理遊戲

劇情中蛤蟆容易配合別人的要求,但造成自己不快樂的結果。他與蒼鷺訴苦時。但蒼鷺卻說:恭喜你,你的遊戲玩得很成功。

蒼鷺所說的心理遊戲並不是指心理測驗,也不是什麼快樂的遊戲。是指人們並非出自真誠,並類似去扮演角色而說出的話語與造成的情境。這樣的情況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共謀」

蒼鷺指出蛤蟆在玩的心理遊戲被稱作「可憐的我」,因為配合別人,使得自己處於可憐的情況。也可以說是自導自演一場悲劇:總是不願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才遭遇困境之中,並對自己的悲慘深信不疑。

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常見的心理遊戲,像是前陣子紅極一時的山道猴子影片,山道猴子最終也是陷入了一直把自己當成受害者的心理遊戲中。

而蛤蟆最終擺脫了自己的心理遊戲,做出選擇,希望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地位落在:我好,你也好。

心理地位

透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可以一窺究竟心理諮商的過程。

因為內容沒有深奧的專有名詞,閱讀起來不會有生硬的感受,非常適合對於心理諮商感到好奇的人。對於本來就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來說,也可以作為一本故事閱讀。


延伸資料

《柳林中的風聲》

插圖畫家IG


自我反思

練習意識自己處於的狀態

我過去在念研究所時,也因為壓力太大,去了學校的諮商中心。因此在看這本書時覺得有種即視感。

過程中如同蛤蟆跟蒼鷺的對談模式,輔導老師以問題的方式引領我去思考,把當下感到混亂的情緒問題去進行整理。但並非整理完之後,事情就會自動變好了,最重要的還是得自己去面對。

回想起來,那次的過程我也走過了三種自我狀態 :

一開始面對壓力時,處於兒童自我狀態,表現出直覺的悲傷或憤怒。然後呈現父母自我狀態開始指責怪罪他人與自己。最後隨著情緒的平靜,以及輔導老師的引導,才展現成人自我狀態,理性地面對問題並試圖找出解決方案。

閱讀這本書後,我目前想要練習的是,在負面情緒強烈時,去意識到自己處於哪種狀態,盡快地調整和改變。

對孩子更耐心

可能因為剛成為人父兩年,書中有一段我讀的當下非常在意:

蒼鷺接著說:「想像在一顆小星球上只有三個人,你和另外兩個人。那兩個人比你高一倍以上,你完全仰賴他們,不只是食物,還有情感的需求。他們通常對你不錯,你也以愛來回應。但有時候他們會生你的氣,讓你感到害怕、不快樂。他們是那樣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無助。你怎麼看這個故事?」

原來孩子的視角可能是這樣看待父母的!

如果小子很鬧事的時候,我想要提醒自己,他是否也是很無助,用耐心去引導他。

要如何在養育的同時給予愛和安全感,我想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學習的地方,希望能儘量關注並理解孩子的內心,更好地陪伴他們成長。

有關憤怒的處理

蛤蟆感到困惑。首先,他並沒有在想憤怒的事;其次,他發現自己在任何時候都很難承認自己感到憤怒。他總覺得如果有人知道他在憤怒,他就會受到處罰。結果就是他吞下了怒火,轉成了內疚。

看到這段時,忍不住落下眼淚,因為知道自己對於憤怒這件事跟蛤蟆一樣。雖然知道處於憤怒的情緒, 但難以有大吼生氣的那種外顯行為,反而是用暴吃甜食之類的方式去處理怒氣。

想想為了健康,還是得找別的方法轉化,還是生氣就去運動?(真的做得到這麼正面嗎XD )

又想到最近在看《覺醒的你》或許憤怒時把自己抽離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可能也是一種解決方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